雙語對照
請選擇想對照的語言:
左邊的語言:    右邊的語言:   

Tt.梅梗的母語為繁體中文,若文章有疑義,請以繁體中文為主。
Tt.梅梗的母語為繁體中文,若文章有疑義,請以繁體中文為主。

2015年01月15日 (四) 00:00 《星際效應》《Interstellar》個性機器人-防止觀眾對角色反感的配置

語言: 繁體中文   简体中文  


  《星際效應》這部電影在情節佈局上屬於前後呼應,故事開始時佈置大量懸疑,在劇終一次解謎,塑造使人恍然大悟的感覺,中段部份科學方面相當考究,但重心放在探險體驗與科學假設,情節結構發揮部份較少,雖然整體來說都很出色,不過如果從戲劇理論的角度來看,這部電影最大的特點,最難能可貴的地方,我認為是它在推動劇情的同時,也在推動人性的善良面,盡其所能的避免觀眾討厭當中的任何一個角色,以這個題材和情節發展來說,這是相當困難的一件事,而這部電影在角色的配置上,做了非常精彩的處理,相當程度達成了這件事。

  本文主要分析電影中為什麼這樣配置角色,以及這種角色配置的作用,
  以下含有劇情透露。

  在戲劇理論中,亞契爾(William Archer,1856~1924)的危機說認為:戲劇的危機是建立在角色因情節而面臨各種的選擇上,這個情境選擇必須能夠激發觀眾情緒,最好還能夠突顯角色的性格。

  在《星際效應》的故事架構中,因為是要探尋適合人類生存的星球,而且資源有限,所以勢必要面臨的抉擇,多半是「從眾裡擇一」,反過來說,就是會有一連串的捨棄以及大量的被犧牲者,探險的開始,就因為不想捨棄三個星球的任一個,第一個降落的星球又沒有當機立斷的離開,結果一下子失去了二十三年。

  對觀眾來說「自我犧牲」雖然可以產生好感,但「犧牲他人」卻會產生強烈的反感,在宇宙探險的這個情境下,勢必會大量的「犧牲他人」,但如果主角庫珀(Cooper)是一個大量「犧牲他人」的傢伙,這部電影看起來鐵定十分讓人不舒服,何況,電影的主題,是庫珀拯救世界,而不單純是發現新世界,人類存活。

  為了達成「庫珀大量犧牲他人但又不能被觀眾討厭」所以故事在角色上做了幾個配置,事實上在其他的角色上也做了類似的平衡設定。

  這可以從兩個方面去談,一個是「不知情」,也就是庫珀並非自主意識的「選擇」了犧牲他人,再者就是讓庫珀犧牲的對象「不是人」。

非自主意識的「選擇」了犧牲他人

  在電影中,必須要讓庫珀有上太空的理由,而這個理由是地球已經快要完蛋,必須盡快移民,而庫珀希望能讓自己的女兒長大後有個好環境,這裡有一個很有趣的對比,庫珀是留下女兒上太空,因為覺得移民還來得及,而布蘭德教授(Professor Brand)則是認為移民A計畫早已無望,於是讓女兒上太空,兩個人都是希望讓女兒有美好的未來,但是因為認知的前提不同,而有相反的選擇,至於艾米莉亞·布蘭德(Amelia Brand),為了防止觀眾討厭她,認為她「選擇」了犧牲他人,丟下地球上太空,連老爸都不要,因此一方面讓她對父親認為A計畫無望一事不知情,但又不能讓她毫無理由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開心上太空,於是設定了一個情人給她,上太空即可以見情人,又可以救全人類,她上太空的動機就義無反顧了,即然動機不是貪生怕死丟下地球上太空,自然觀眾也就不會對她反感,至於庫珀,當他得知布蘭德教授(Professor Brand)的真意時,並沒有放棄救地球的想法,雖然在行為上他正處於犧牲地球的情勢,但意志上他還是希望可以救地球,如此,便避免了觀眾對他的反感。

犧牲的對象不是「人」



  《星際效應》中的機器人和傳統電影中的機器人型象很不一樣,即不是呆板無個性並不具有人型、也不是雖然有人工智慧但不具感情的人型,而是介於兩者之間,事實上《星際效應》中的機器人,和真人沒兩樣,不但有忠誠度,會聽命令也會自我判斷,而且還會開玩笑,並且會生氣,講話發音還完全沒有機器味兒,我一開始還以為那是遠端搖控的機器人,可是這個人性化的機器人,卻是一個與人型相去極遠的簡單幾合造型,事實上這一連串的設定,就是為了讓故事發展的過程中,不可避免的犧牲發生時,不要讓人覺得有人死了,實際上機器人的存在感,某方面來說比同行的另外兩位教授還強,目的之一,便是探險中沒人死亡顯得不真實,但又不希望觀眾把情緒放在死亡上面,因此淡化兩位博士存在感,才讓他們在探險中的意外死亡,而在故事尾聲,庫珀放棄機器人時,還被艾米莉亞·布蘭德(Amelia Brand)罵混蛋,這時庫珀還再次強調機器就是為了這種目的而存在,但畢竟這位機器人太像人,庫珀在稍後的自我犧牲,進一步的淡化了這種犧牲他人的負面觀感。

  此外,由於最終與五維生物見面的,不能是活人,否則視點不好交代,並且人死不能復生,受到爆炸人會死,就這兩點來說,機器人也是一個極妙的設置。

在展現科幻場景之中盡量加入人性元素
  
  相較於《黑暗騎士》系列並非需要科學基礎的作品,主軸可以放在人性相關,或是《全面啟動》,雖然有科學基礎,但主題中包括潛意識,主要是心理學,談的還是人,《星際效應》這部電影的主軸在對於科學理論推演與假設,由於是科幻片,重點並不在描寫人性上,而是在宇宙探險的科幻之旅,不過導演似乎還是希望它能成為一部外行也能看熱鬧的作品,在有限的片長裡,仍盡量加入一些人性相關的內容,期望能夠激起觀眾更多的情緒與思考。

  塑造一個令人喜歡的角色或令人討厭的角色,都比塑造一個讓人不在乎不關心的角色來的困難,通常只要能讓角色引起觀眾的情緒反應,被觀眾在意,便算是很成功了,若是要進一步的控制是被喜歡或是被討厭,那就很難了,而一部戲裡,雖然有對立衝突,卻又要讓所有重要角色都不被討厭,那更是一件極困難的事,我認為這部電影非常了不起的達成了這件事。

回 戲劇分析 分類

標籤: 心理學 電影
同分類上一篇: 《露西》《Lucy》一部包裝成商業片的藝術電影
同分類下一篇: 《對不起青春(ごめんね青春!)》第九集末場戲的對話趣味技術



戲劇分析 / 人氣(74) / 回應(0)


2015年01月15日 (四) 00:00 《星际穿越》《Interstellar》个性机器人-防止观众对角色反感的配置

语言: 繁體中文   简体中文  


  《星际穿越》这部电影在情节布局上属于前后呼应,故事开始时布置大量悬疑,在剧终一次解谜,塑造使人恍然大悟的感觉,中段部份科学方面相当考究,但重心放在探险体验与科学假设,情节结构发挥部份较少,虽然整体来说都很出色,不过如果从戏剧理论的角度来看,这部电影最大的特点,最难能可贵的地方,我认为是它在推动剧情的同时,也在推动人性的善良面,尽其所能的避免观众讨厌当中的任何一个角色,以这个题材和情节发展来说,这是相当困难的一件事,而这部电影在角色的配置上,做了非常精彩的处理,相当程度达成了这件事。

  本文主要分析电影中为什么这样配置角色,以及这种角色配置的作用,
  以下含有剧情透露。

  在戏剧理论中,亚契尔(William Archer,1856~1924)的危机说认为:戏剧的危机是建立在角色因情节而面临各种的选择上,这个情境选择必须能够激发观众情绪,最好还能够突显角色的性格。

  在《星际穿越》的故事架构中,因为是要探寻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,而且资源有限,所以势必要面临的抉择,多半是「从众里择一」,反过来说,就是会有一连串的舍弃以及大量的被牺牲者,探险的开始,就因为不想舍弃三个星球的任一个,第一个降落的星球又没有当机立断的离开,结果一下子失去了二十三年。

  对观众来说「自我牺牲」虽然可以产生好感,但「牺牲他人」却会产生强烈的反感,在宇宙探险的这个情境下,势必会大量的「牺牲他人」,但如果主角库珀(Cooper)是一个大量「牺牲他人」的家伙,这部电影看起来铁定十分让人不舒服,何况,电影的主题,是库珀拯救世界,而不单纯是发现新世界,人类存活。

  为了达成「库珀大量牺牲他人但又不能被观众讨厌」所以故事在角色上做了几个配置,事实上在其它的角色上也做了类似的平衡设定。

 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谈,一个是「不知情」,也就是库珀并非自主意识的「选择」了牺牲他人,再者就是让库珀牺牲的对象「不是人」。

非自主意识的「选择」了牺牲他人

  在电影中,必须要让库珀有上太空的理由,而这个理由是地球已经快要完蛋,必须尽快移民,而库珀希望能让自己的女儿长大后有个好环境,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对比,库珀是留下女儿上太空,因为觉得移民还来得及,而布兰德教授(Professor Brand)则是认为移民A计画早已无望,于是让女儿上太空,两个人都是希望让女儿有美好的未来,但是因为认知的前提不同,而有相反的选择,至于艾米莉亚·布兰德(Amelia Brand),为了防止观众讨厌她,认为她「选择」了牺牲他人,丢下地球上太空,连老爸都不要,因此一方面让她对父亲认为A计画无望一事不知情,但又不能让她毫无理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开心上太空,于是设定了一个情人给她,上太空即可以见情人,又可以救全人类,她上太空的动机就义无反顾了,即然动机不是贪生怕死丢下地球上太空,自然观众也就不会对她反感,至于库珀,当他得知布兰德教授(Professor Brand)的真意时,并没有放弃救地球的想法,虽然在行为上他正处于牺牲地球的情势,但意志上他还是希望可以救地球,如此,便避免了观众对他的反感。

牺牲的对象不是「人」



  《星际穿越》中的机器人和传统电影中的机器人型象很不一样,即不是呆板无个性并不具有人型、也不是虽然有人工智能但不具感情的人型,而是介于两者之间,事实上《星际穿越》中的机器人,和真人没两样,不但有忠诚度,会听命令也会自我判断,而且还会开玩笑,并且会生气,讲话发音还完全没有机器味儿,我一开始还以为那是远程摇控的机器人,可是这个人性化的机器人,却是一个与人型相去极远的简单几合造型,事实上这一连串的设定,就是为了让故事发展的过程中,不可避免的牺牲发生时,不要让人觉得有人死了,实际上机器人的存在感,某方面来说比同行的另外两位教授还强,目的之一,便是探险中没人死亡显得不真实,但又不希望观众把情绪放在死亡上面,因此淡化两位博士存在感,才让他们在探险中的意外死亡,而在故事尾声,库珀放弃机器人时,还被艾米莉亚·布兰德(Amelia Brand)骂混蛋,这时库珀还再次强调机器就是为了这种目的而存在,但毕竟这位机器人太像人,库珀在稍后的自我牺牲,进一步的淡化了这种牺牲他人的负面观感。

  此外,由于最终与五维生物见面的,不能是活人,否则视点不好交代,并且人死不能复生,受到爆炸人会死,就这两点来说,机器人也是一个极妙的设置。

在展现科幻场景之中尽量加入人性元素
  
  相较于《蝙蝠侠:黑暗骑士》系列并非需要科学基础的作品,主轴可以放在人性相关,或是《盗梦空间》,虽然有科学基础,但主题中包括潜意识,主要是心理学,谈的还是人,《星际穿越》这部电影的主轴在对于科学理论推演与假设,由于是科幻片,重点并不在描写人性上,而是在宇宙探险的科幻之旅,不过导演似乎还是希望它能成为一部外行也能看热闹的作品,在有限的片长里,仍尽量加入一些人性相关的内容,期望能够激起观众更多的情绪与思考。

  塑造一个令人喜欢的角色或令人讨厌的角色,都比塑造一个让人不在乎不关心的角色来的困难,通常只要能让角色引起观众的情绪反应,被观众在意,便算是很成功了,若是要进一步的控制是被喜欢或是被讨厌,那就很难了,而一部戏里,虽然有对立冲突,却又要让所有重要角色都不被讨厌,那更是一件极困难的事,我认为这部电影非常了不起的达成了这件事。

回 戏剧分析 分类

标签: 心理学 电影
同分类上一篇: 《超能煞姬》《Lucy》一部包装成商业片的艺术电影
同分类下一篇: 《对不起青春(ごめんね青春!)》第九集末场戏的对话趣味技术



戏剧分析 / 人气(74) / 响应(0)


Copyright ©  Enabling Clause 2014~2024 奮鬥的繪畫之路 Struggling for the Road of Painting     管理者登入